课外体育培训须多听孩子的声音
时间:2018-09-24 22:40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飞鱼
媒体报道,开学以来,体育成为了北京课外培训市场的“新宠”。各项运动项目的报名人数,比以往增加了近三成。目前的北京市中考科目中,硬碰硬的体育现场考试,虽然总分仅有30分,但已足以影响孩子的升学方向。针对中考体育的“耐力、力量、球类”三个测评指标,培训机构开发出专项的“训练菜单”,并号称只要掌握其套路,就可保中考无虞。
体育市场的火爆,的确是件好事情。从实际的效用看,家长重视孩子的体质提升,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孩子通过有效的科学指导,实现了体质的优化,并对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心、受挫度进行打磨与塑造,均有积极意义。很多人诟病“中高考指挥棒”,并以此抗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根指挥棒也可以成为某种“倒逼的力量”,帮助学校、家长和孩子,完成自我定位、过程把控、价值实现的与时俱进。
不过,仅仅盯着指挥棒,只是一种浅见。因为中高考指挥棒犹如“铁路警察”,仅对某一阶段的教育负责,不可能从终身发展的角度予以可操作化的现实引领。同时,它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众提出新的需求了,它才可能随之更新。因此,如果把课外体育培训当作某种投资的话,真正聪明的家长会明白,他们的投资回报,不仅仅是中高考的分数,不是在择业时的光环,而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培养和恒久坚持。只有这些,才能在应付完残酷现实的倒逼之后,真正推动他们的终身发展。
让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少数家长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为孩子选择报名项目时,宁愿压一压投机的势利心,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成为最终决策的主心骨。毕竟,孩子已经在形成、发展、巩固自己的体育素养,他们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找到新的增长点。中考项目所谓的“耐力、力量、球类”,早就化成他们的汗水与脚印,牢牢地“长”在身体里。
但更多数的人选择跟风与从众,课外培训机构更是投其所好,对照体育中考而量身定制“套餐”。体育课程,相对千变万化、可深可浅、不断发展的文化课程而言,其最大不同在于自身“考点”较为有限,测评、衡量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甚至可称作模式化、程式化。投机的训练者可以推销短期的“速成班”“强化班”,且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家长们就更不舍得孩子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中考之外的“娱乐活动”上,也不愿意听凭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那些“无关科目”,所以大火大卖的,多是培训机构对外鼓吹的“提分项目”。
不难想象,家长与培训组织者进行的,均是短线交易。孩子除了在强化训练中饱受各种身心的痛苦外,可能唯一获得的,就是对体育的反感,乃至厌恶。如此教育,如此中考,难道是我们所想要的吗?我们欢迎课外体育培训的不断繁荣与壮大,但请大家放远自己的目光,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才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筑基。
(作者:邱磊,系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