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街串巷到街坊用电后勤保障 广州最后一批抄表员去哪了?
时间:2018-08-15 11:44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飞鱼
抄表员
漫画来自广东电网微信公众号
文/图 金羊网记者 甘韵仪
最近广东电网一组《再见了,抄表员》的漫画勾起了很多人的记忆。原来,到今年6月25日,“智抄”已经全省覆盖,省内超1.1万抄表员正式告别老本行。记者获悉,广州地区甚至在去年年底就已实现智能化远程抄表全覆盖,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800余名抄表员也开始走进新时代。
自19世纪第一个电表诞生,抄表员这样一个平凡又关键的电力岗位也应运而生。一代一代广州人,见证了抄表员如何走街串巷。因为太熟悉,他们往往也变成“透明人”,不知不觉中,我们没有发现,街头巷尾已不再有他们背着工具袋的身影。
去年年底,越秀供电局的张颖完成了他最后一次“野外抄表”,结束抄表员生涯。经过大半年的学习与适应,今年52岁的他,在近日步入考场,参加转岗考试,并且成功转为计量工。从广州最后一批抄表员身上,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
现在居民楼下的电表
走上抄表员岗位
1994年,经过供电局内部借调,张颖成为了一名抄表工,那一年,他28岁。
抄表工按区划分任务,他最初负责抄录广州东区用电户每月的电表行码,包括当时的天河、东山、白云等,“西到越秀路,东到天河员岗,南到二沙岛,北到白云太和大源村,大概一万来户。”张颖说。
在那个年代,私家车还是以单车为主,路上摩托车都不多见。他走上岗位时,因为“抄郊区”,公司为他配了一辆本田摩托,骑行在“乡间的小道上”,已是很时髦了。
然而,“貌似很时髦,其实很辛苦,日晒雨淋,因为郊区路不好,也尘土飞扬。”他笑说。
小竹梯、工具袋、安全帽、手电筒以及厚重的手抄本……抄表员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每个月的抄表时间,一般有十来天,按照计划与线路进行。有些电表比较集中,有些表很分散,村与村之间相隔半小时车程,去到也只有一两户人家;有时候没有路,只有农田;有些表在室内,还要和屋主约时间,由此偏离既定线路来回跑,时间很紧。
还有些电表安装在山上,开摩托车上山很危险,他也曾在山上开车摔倒。那时,白云同和还有采石场,平时采石场上都没什么来客,采石工人每次看到张颖来抄电表,竟备感亲切。
有人总结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抄表员要抄完辖区的电表,首先得有强壮如牛的体魄,过田头翻山头就为了抄几户电表;然后五行属“骆驼”,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遇到饭点,就只能先饿着了;还有两个重点,就是长得“人畜无害”,还要自带放大镜与定位导航功能。
新技术不断迭代
抄表员也直观地见证了广州市的发展。1994年的这些“郊区”地带,小区鲜见,以村屋为主。直到2000年左右,人口急速增加,张颖眼看着小区陆续出现,增量不断翻倍。对于抄表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电表增多了,依然要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抄表。
幸好,技术的改进,让张颖松了一口气。抄表员每天抄表回到单位,都需要手动录入抄表信息。2000年开始实现电脑录入,由此节约了部分时间;随后出现的电表集中器还可以实现对多电表集中采集不同数据。
90后梁诗蔚在2015年进入越秀供电局,主要负责计量自动化工作。他告诉记者,2002年出现的集中抄表系统,虽然未能实现远程抄表,还需人手,但不再需要对电表数逐一抄录。
梁诗蔚说,2002年之前,居民使用的全是机械表,不涉及电子功能。2002年之后的电表,可发射脉冲信号了。到2008年,供电局开始给居民换智能电子表。2010年,计量自动化系统开始推广,用户电表数据直接通过网络被采集到系统中,抄表员甚至不用走出办公室,就能将电表数据采集到位,真正实现远程抄表。就在这一年开始,抄表员上门抄表的场景,逐渐减少。
2014年,经过完善的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正式上线,一个系统就可以对不同设备实现统一远程采集、检测、处理、运维。到2017年年底,广州市实现智能化远程抄表全覆盖,不再需要人工上门。这意味着,广州最后一批抄表员“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到今年6月5日,智能化远程抄表全省覆盖,广东电网再无抄表员一职。
张颖和梁诗蔚在探讨古董电表
重新学习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