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 户外探险者需要这道护身符
时间:2018-08-09 10:1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飞鱼
在北京绿野救援队当了10年领队的王乾华有着丰富的救援经验,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2012年以来,救援任务开始逐渐增多,到现在几乎每周都有救援需求,“出事的绝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出来玩的”。
1月初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贡嘎遇难的驴友陶鸿森,就是一个人徒步穿越贡嘎大环线。王乾华告诉记者,贡嘎大环线是一条比较成熟的徒步路线,每年的春、夏、秋季会有很多驴友徒步穿越,冬季人会比较少。陶鸿森选择在冬季穿越,发生意外也很难有路过的驴友发现他。
最终,在失联5天后,搜救人员在日乌且垭口前的帐篷内找到了陶鸿森的遗体,其携带的物品都在原地,现场并无异常。相关部门初步断定,他可能是因为严重高原反应引起肺水肿去世。
再往一个月前,一名游客在西藏启孜峰登山失联3天后,于2017年12月6日被确认遇难。登山是户外探险运动中风险比较高的一项运动,根据中国登山协会《2016年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分析报告》,2016年全年共发生311起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其中,死亡事故54起,死亡64人。
一旦发生意外,“备案”是获得救援的有效方法
陶鸿森在徒步穿越贡嘎大环线之前,并没有到甘孜州体育中心和康定市教育体育局备案登记,被定性为“违规徒步穿越”。据了解,贡嘎大环线长度100多公里,沿途大部分区域没有手机信号。在这样无法及时和外界取得联系的徒步路线中,更加凸显了备案的必要性。
“备案的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让当地主管部门提前了解探险者的计划,如果探险者没有按计划、按时间出来,那么救援行动便可以及时跟进了。”著名登山社团北京大学山鹰社出身的孙斌至今已有20年的户外探险经验,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备案是一种最传统、同时也是比较有效能获得救援的方法。
孙斌解释说:“如果在当地备案,那么在救援过程中,当地相关部门便可以迅速地整合资源,由当地人组成的搜救队熟悉情况,便于有效展开救援。而外地人进行救援的话,效果就会差很多,例如在海拔超过3500米的贡嘎山实施救援,属于高山救援,难度很大,外地人施救,如果不适应高原环境,就会很危险。”
孙斌补充说,备案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人流的管理,特别是针对一些资源有限的路线,如果不经过备案进行管理,参与人数变多,造成人群拥挤,就会产生新的风险。国外很多国家公园的备案系统的作用便是如此。
然而,我国目前进行户外探险者的人仍有很多不去备案,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区的备案程序比较复杂,比如要求备案人必须拥有法人单位,同时还要求向导比例等,个人无法达到备案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户外探险者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孙斌介绍说,目前,四川省一些地区的报备手续都已经很简化了,包括四姑娘山。1月31日,广州中山大学的3名驴友在未备案的情况下,进入四姑娘山的双桥沟景区进行攀登活动,其中1名驴友不幸遇难。
户外探险人数井喷式发展,风险认知程度低
孙斌还记得自己早年间的一次徒步出行,路途中遇到两位拉着牦牛的当地人,当地人很热情,愿意让牦牛驮着孙斌和另外一位同伴的背包。然而没想到的是,牦牛和当地人的速度比孙斌他们快,不知不觉间,驮着背包的牦牛就不见了踪影,所有的食物、水以及装备都在背包里。
幸好,当时的徒步路线比较好走,孙斌和同伴在没有食物补给的情况下,沿着河边走了8个小时,终于到达大本营。而当地人和驮着行李的牦牛早已到达了那里。
这件事情,让孙斌再一次意识到了户外探险时,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危险因素。从事户外探险运动的时间越长,孙斌出行准备的东西越多,包也越来越重,而且“绝对不会让背包离开自己”。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对登山户外运动人口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户外运动人口总数达1.3亿。孙斌也感受到从2016年开始,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大家对户外探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没有理性的认知。
备案系统虽然是一道护身符,但是在户外,一旦发生意外,外界的救援有时候会显得特别无力。“假如一段行程是6天时间,报备部门发现第六天你还没有出来,然后才开始实施营救,但其实,可能你第二天已经遇到了危险,有时候营救队伍也没办法救你。”在孙斌看来,参与户外探险运动时,增强自救能力是关键,“所以我个人非常不推荐独自去户外探险运动,因为如果发生意外,周边没有人帮助,风险会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