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纬36度到北纬65度
时间:2018-09-24 22:3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飞鱼
本文原标题:《从北纬36度到北纬65度 ——海大3名女研究生的北极调研纪行》
广袤无垠的苔原,不期而至的冰雨,热情好客的原住民以及性情温和的驯鹿……虽然时间已过近半月,但这些画面和场景,依然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8月27日至9月2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伟、宋晗和该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邹琪3人,作为首批中国学生,参加了由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和俄罗斯北极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俄罗斯国际夏令营”,从位于北纬36度的黄海之滨的青岛,奔赴北纬65度的俄罗斯北极小城纳德姆,就北极原住民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及北极国际合作等主题作实地调研。
宋晗、邹琪、李晓伟(从左至右)考察归来
9月11日,在她们简约又不失温馨的办公室里,3人把这次令她们记忆深刻的北极之行向记者娓娓道来。
纳德姆,我们来了
对于3名女生来说,纳德姆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做好向学校递交申请、办理签证等先期工作的同时,她们也通过网络和文献等搜集纳德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气候变化等相关资料,做好出发前的准备。李晓伟由于性格沉稳细致,统筹能力较强,被推为此次调研活动的组长。她为大家作了精细的分工。
由于活动中包括探险环节,主办方要求参加者自备睡袋、防潮垫、救生衣、雨靴、手电筒、防风防水夹克、雨衣等,加上她们将要前往的纳德姆地区此时温度在-10℃~10℃之间,所以必须携带冬天的保暖衣物。
大家在收拾行囊的时候犯了难:一个26寸的加宽行李箱外加一个登山包都饱和了,还是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再三考虑后,她们不得不舍弃了一些衣物和化妆品。在购置探险所需物品时,为了节省经费,尽量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选择最便宜的,大家常常为一件小物品争论得不可开交。
纳德姆市石油工人雕像
8月25日一大早,3名女生动身前往纳德姆。经过近10个小时的辗转飞行,她们到达莫斯科,等待中转纳德姆的班机。莫斯科飞往纳德姆耗时三个小时。整个飞机上就她们三个中国人,听不懂俄语广播和乘务员的服务用语,身体的疲惫让她们一觉睡到纳德姆。被乘务员叫醒时,飞机已经降落在纳德姆机场。
“一直以来都在作北极战略研究,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北极圈那么近,第一次能和俄罗斯北极学者直面深度交流,这真叫人激动不已。”想想即将开始的北极之旅,3人赶路和倒时差带来的困倦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安静美丽的纳德姆市中心公园
纳德姆市坐落在纳德姆河岸旁,是一座靠近北极圈的美丽小城。这一地区气候是亚极地气候,年最低温可达零下五十多摄氏度,最高温可达三十多摄氏度。也许因为寒冷的气候和较高的人均GDP,小城弥漫着一股安逸悠然的气息。小城不大,半小时就可以走遍全城,昨天遇到的人明天再偶遇一点都不奇怪。
李晓伟她们前往学习交流的纳德姆北极研究中心是俄罗斯在北极医学和原住民研究方面的权威研究机构。该研究中心凭借地理优势,对北极环境、动植物和原住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和深度研究,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在这里,她们3人聆听了专家们关于原住民健康问题、融入现代化问题的一系列精彩讲座,收获颇多。
向北极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和学校的北极研究
学术交流议程中有一项是介绍参加者本单位的极地研究情况。为了做好演讲准备,她们3人忙到凌晨2点,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成果名称,都务求精准。第二天7点起床,9点准时赶到学术交流会议现场。那天,在向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作报告时,3人详细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和学校的北极研究。“看到研究中心的教授们投来钦佩的眼神,我们真为自己的国家和学校感到自豪!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一名海大人,要更加努力前行,我现在以海大自豪,更要未来海大以我为傲!”说起报告会的情景,邹琪仍然很激动。
探访北极原住民
此次国际夏令营的主题是“极地生活水平和原住民:传统、健康和现代化”,而北极原住民问题也一直是李晓伟她们的导师郭培清教授研究团队一直涉猎的重要问题。实地探访原住民也是3名女生此次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8月27日一大早,3人穿上厚厚的御寒服,套上救生衣,戴着保暖帽,背着沉重的登山包,与其他10名营员一道分乘两艘快艇,沿纳德姆河前往北极涅涅茨人居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