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航铭海钓俱乐部钓友展示自己刚刚钓上来的大鱼。
(资料图片)
无论春夏秋冬,每逢风平浪静、适合海钓的天气,位于青岛银海游艇码头的航铭海钓俱乐部便会忙碌起来。为钓友们分配船只,往船上搬运钓具、生活用品,不一会儿,钓鱼艇就纷纷驶出码头,在海面上犁出一道道欢快的浪花。
每每看着远去的小艇,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旗下航铭海钓俱乐部负责人孙源都会从心底感到快乐。“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发10多班钓鱼艇,服务100多名钓友。”孙源说。
“海钓是公司新开发的板块,也是我们建设海洋牧场10多年来,大海给予我们的新馈赠。海洋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大海自然会给予人类更多回报。”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记者。
金海富源是依托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老牌企业。过去,公司主营业务为海参鲍鱼育苗,曾占据青岛市海参鲍鱼种苗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金海富源注册了崂山鲍鱼和崂山海参商标,之后便开始收购海域资源。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我太傻了,为啥要花这么多钱去买海。”陈刚回忆说。
后来,更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本以为,金海富源也会像其它养殖户一样,在海边垒个池子养点什么,可事实并非如此。公司又花大价钱买了石头扔进海里,这是干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海洋牧场。”陈刚不久后就给出了答案,“当时养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海养殖导致海区污染逐渐加重,养殖产品品质逐年下降。因此,建设海洋牧场成为大势所趋”。
“建设海洋牧场的思路与建设陆上牧场差不多,都是通过人为介入改善环境,让生物在自然中摄食、繁殖。”陈刚说,从2005年开始,金海富源在青岛率先投资建设海洋牧场。他们在青岛近海适合的海域投放了许多从一、二百斤到1吨大小不等的石块。石头沉入海底后,会先长浮泥,浮泥上又会长出一层薄薄的海藻,招来海蛎子和海星安家。当海泥达到一定厚度,海藻也渐渐长大,鱼虾蟹贝就会自然聚集起来,形成初步的海底生态圈。“迄今为止,我们共投资近2亿元,建成2万多亩海洋牧场。经过10多年的生态修复,所有牧场均已形成良好的海底生态环境。”陈刚说。
数据显示,1亩“海洋牧场”的造价约在30万元左右。“投放的海参、鲍鱼要达到成品规格,得花费3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这些年我们基本是只投入无产出。”陈刚说,多年的持续投入虽然“让人心疼”,但也是必需的,因为这代表了海洋产业转型的方向,需要提前布局才能更好介入。
如今,金海富源终于迎来了收获期。“现在我们的‘海洋牧场’基本成了‘海底银行’。我们的潜水员经常会捞上半斤一个的大鲍鱼、4个一斤的大海参,这些野生环境里产出的鲍鱼、海参平均售价能高出市场价约一倍。”陈刚说。
更让陈刚高兴的是,海钓产业也逐渐兴旺起来。最初,他们只是打算在海洋牧场海域划出一小片钓场“试试水”,没想到这里鱼类资源实在太丰富,钓客们不仅能钓到常见的鱼类,还经常收获烟仔鱼、鬼头刀等青岛市场难得一见的鱼种。越来越多专业钓客闻风而来。“现在我们俱乐部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4万人,除青岛本地人外,还有很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的会员,钓客数量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孙源说。
如今,航铭海钓俱乐部的专业海钓已形成多条路线,有夜钓、白钓、岛钓、船钓,并且从远到近划分了多个钓区,服务也更加周全。目前,他们正在拓展休闲海钓,让从没钓过鱼的“菜鸟”也过把瘾。
“休闲海钓发展很迅速,目前已经占到海钓业务3成的比例。”孙源说,目前自己最头疼的是钓客增速太快,如果不加强管理,难免会出现竭泽而渔的情况。为此,他们不仅每年都会封闭钓场2个月至3个月休养生息,还倡议钓手“抓大放小”,钓到300克以下的鱼放生。
“只有把海洋生态保护好了,才能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陈刚告诉记者,海钓的产业链很长,专业服装、钓具、钓船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像专业钓具,仅假饵每只就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元;再譬如专业钓船,仅配备一个好鱼探就需要几十万元,配备的雷达要能在浓雾中航行,这些都是高价值的装备。”他初步估计,仅青岛市海钓产业规模就能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