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称为“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小马扎”……
似乎人们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共享”状态,这股风潮如今吹到了健身房领域。
自今年3月,第一个橘色外观的“ParkBox公园盒子”在上海的张江人才城落地后,这种共享健身仓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各大社区、商场和公园里出现。
8-28平方米不等的仓库式健身房,配备有跑步机、哑铃组、重训架以及智能教练设备。使用者只需要用一部手机进行预约,并且准备10元“零花钱”,就可以进行一场“说练就练的健身”。
这种共享健身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共享+运动”真的可以成为健身者的新选择?这种概念又是否真的能像他们创始团队所言,“改变中国人的运动观念”。

“ParkBox公园盒子”
“共享健身仓”正在升级
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就被提出,到了2017年下半年,各家经营“共享健身仓”的公司纷纷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8月初,一家共享运动仓创业公司在北京东部的部分小区里推出了一款共享健身仓。这是一款4-5平方米的密闭健身房,可供一两名健身者共同使用,配置有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设备,运动者在健身室还可以边跑步边看电视。

2017年8月10日,北京,共享健身仓亮相十里堡。视觉中国 资料图
如果把这种健身仓看作是“第一代产品”的话,那在上海正式发布和投入运营的“ParkBox公园盒子”,则是升级过后的“共享健身”概念。
在预约、使用及付费手段类似的情况下,“公园盒子”的设计团队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仓分为2人仓、4人仓、5人仓三种,大小从8-28平方米不等。
根据这些“盒子”所放置的社区住户数以及人群特征的不同,健身仓内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例如4人仓内放置有划船机,而5人仓内则更换成一辆“智能单车”。
“升级”的共享健身仓重在强调“共享”的概念。
“健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有了方便的健身环境,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难成行。”“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黄晓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心目中理想的“共享”概念,应该是在“拉低健身门槛的同时,能在共享健身仓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来健身”。

公园盒子创始人黄晓蕾
正因如此,黄晓蕾的团队在仓内加入了“互动式人工智能健身教练”并且在智能单车上安装了“人机在线PK”程序,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盒约”的健身达人预约软件。
这些新概念的叠加融合,不仅仅是为帮助健身者找到持续锻炼的动力,也期待为共享健身仓能够留住“初始客户”。
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
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
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
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

“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
“我们的健身仓都有对流风和空气交换系统,仓内还有PM2.5的过滤系统。所有健身仓都是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投入使用。”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健身仓时,“公园盒子”的工作人员对于空气和卫生问题显得很有信心,“每个健身仓我们都会定时清洁。”
不论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盒子”,由于空间有限都未设置储物柜,即便是28平方米的“盒子”,也只多了一个更衣室。
健身者的财物如何保障,成了这些设计团队下一步的考量方向。
“其实我们在设计这种健身仓时,主要针对的是‘社区5分钟健身圈’群体,他们更多可以回家放好东西,换好衣服再出门健身。”作为这种共享健身概念的创始人之一,韦臻承认,狭小空间对于存放物品是个不便因素。
当然,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健身者的身体安全状况。
健身者在使用重量器械时不慎致伤或出现“心脏骤停”、“突然失去意识”等意外……又如何及时施救?